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病原因及应对措施
小麦黄花叶病是小麦土传花叶病的一种,近几年来成为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一种重要病害。因此,农户们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措施。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总结了小麦黄花叶发病原因以及应对措施,供大家参考。
一、什么是小麦黄花叶病毒病
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又称梭条斑花叶病,主要靠病土、病根残体、病田水流传播,也可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,还可随着机械耕作向周边田块扩展。不经种子、昆虫传播,传播媒介是一种习居于土壤的禾谷多粘菌。
二、发病时期
冬麦播种后,禾谷多粘菌产生游动孢子,侵染麦苗根部,在根细胞内发育成原质团,病毒随之侵入根部进行增殖,并向上扩展。小麦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状态,翌春表现症状。小麦收获后随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越夏。
三、发病原因
1、环境因素
对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来说,秋播后土壤温度和湿度及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与发病关系密切。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小麦的最适土壤温度是15℃左右,土壤湿度大更有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。
2、小麦播期偏早,播量大
小麦在河南驻马地区的的最佳播期为10月15~25日,但很多农户一般于月初完成播种,每亩播量一般为25~30斤左右,远大于亩最佳播量。早播的土温有利于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,故来年显症状时发病重;迟播则不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,发病轻;同时,早播和滥播(播种过量)容易造成冬前麦苗旺长早衰,降低小麦的抗病、耐病能力。
3、管理粗放,措施不到位
多数农户对病虫害的认识水平仍停留在“防治”阶段,没有意识到“预防”的重要性。在病虫害发生到一定程度时,农户才会开始喷药防治,他们认为预防是“白花钱”。据调查,麦苗开始返青就进行麦田管理的地块,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生较轻,相反,管理方式较粗放,等到麦苗显症状在进行管理的地块发病较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