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生症状以及防治措施你知道吗?
马铃薯干腐病是马铃薯生长期和贮藏期的常见病害,主要引起块茎腐烂,致使马铃薯品质降低,严重影响其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,常年发病率达10%~30%,且随着种植方式的转变,有逐年加重的趋势,已成为限制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。那么马铃薯干腐病怎么治呢?
1、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病症状
该病在马铃薯生长期和贮藏期均可发生,主要危害块茎,病斑多发生于薯块脐部。发病初期薯块表面出现黑褐色凹陷病斑,随后扩大形成较多轮纹状褶皱;后期薯块内部变空,干燥时内部长满白色菌丝,整个薯块变硬、变轻、干缩,呈灰褐色或深褐色,湿度大时发病处变红呈糊状。苗期发病时,种苗生长势较弱,较严重时不能发芽,造成缺苗断垄,部分出土薯苗也会在苗期萎蔫枯死。
2、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生规律
茄病镰刀菌和接骨木镰刀菌是马铃薯干腐病的主要病原,是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土传性真菌,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土壤和病残组织中越冬。通过空气、水流、机械设备从块茎皮孔、芽眼等自然孔口和运输或其他病害造成的伤口侵染薯块,被侵染的薯块发病腐烂,污染土壤,进而再次附着在收获的块茎表面。其最适侵染温度为20~25℃,低于2℃时不发生侵染。随着贮藏期的延长,发病率增加,温、湿度较大时,薯块发病较重。
3、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病原因
3.1马铃薯品种抗性差
目前,栽培的马铃薯大多属于干腐病感病品种,尚未发现对干腐病免疫或高抗的品种。不同感病品种对病害的易感程度具有较大差别,其中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易发病,有些感病品种如大西洋发病率达52.5%。